m6米乐安装李本公:现在我们养老床位,不要说有这种愿望要入住养老机构的,就是连满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都满足不了,所以我们必须走另一条路,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。
居家养老被提出并屡屡被强调,除了刚才提到的,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庞大,而我国机构养老的资源不足之外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。那就是:老年人自己也更希望留在家中养老。据老龄办的统计显示,85%以上的老人都有选择居家养老的意愿,他们更希望在家里获得服务,拥有归属感。看来,无论是客观情况,还是主观要求,居家养老都时不我待。那么,接下来的问题是:究竟如何开展居家养老呢?几天前,记者赶赴宁波,观察那里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。因为这座城市早在4年前,就开始实施这项措施。我们来看看,居家养老服务在他们那里究竟开展得怎么样。
宁波市海曙区的周莲舫老人今年91岁了,老人身体不好,有心脏病,常常需要吸氧气,去年开始腿脚也不灵便了。不过老人还是喜爱干净,希望身边窗明几近,被褥整洁。自己干不动了,就由身边的这位大姐全权代劳。
周阿婆:拖地板、扫地,收拾屋子,除了,我身上什么衣服都是她洗,这个人很规矩的,每天一个小时,有时候超过一个小时。
这个为老人服务的人,名叫徐小妃。她和周阿婆非亲非故,也不是周阿婆出钱雇来的保姆,而是当地一个非营利组织派到周阿婆家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员。虽然徐小妃每天为周阿婆服务只有一个小时左右,但是老人因此生活上舒服了很多,五年来,他们两个人每天一小时的碰头,聊天,让老人觉得生活里多了一份亲情。尽管徐小妃走了之后,她还是要自己做饭烧水。但是她还是觉得非常满足。
周阿婆33岁就守寡了,三个子女都在外地,难得有机会来探望老人。周阿婆经济拮据,目前的固定收入是每月550元的劳保。民政部门每年补贴八百元,还有善心人士和她进行结对认养,每年也有三百元,但这些收入,和子女孝顺的钱也还常常不能负担她越来越多的医疗费用。这样的生活条件,使周阿婆在2004年,被宁波海曙区政府纳入了首批居家养老试点的服务对象当中,得到每天一个小时免费的家政服务。
小妃:老太太都挺好的,给我压岁钱,我不要。还有一个九十岁的老太太,给我两百块钱,都是十块的,给我钱,我不要,我不要。政府给我钱了的。
海曙区这样一种居家养老服务,被称为走进去,也就是!这是不是海曙区居家养老的全部涵义呢?不是。能享受这个走进去服务的老人,是有条件的。这张表,叫做政府购买服务对象增补表,是老人在享受走进去服务之前必须要填写的,填写人,是居委会工作人员,老人如果希望得到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服务,这张表上的内容就得被审核过关。表上的内容有,出生年月,住址,经济来源,户口所在地,个人基本况,还有子女的经济收入状况,需求服务等等。宁波市海曙区要从这张表格上来看,老人是否满足三个条件:一、80岁以上高龄老人,二,经济困难,是低保户或者低收入者, 三、无子女,或者子女不能实施有效照顾的。在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,政府才出资去为老人购买服务。当地政府形象地称,这种服务是托底或兜底服务。这样的服务不是为所有老年人准备的。那么,其他老年人,他们也需要居家养老的服务,他们又如何被服务呢?
宁波市海曙区的尹江岸社区,是当地典型的一个老小区,老年人比例很高,占居民总人数的18.6%,其中特困老人有364人,但是满足海曙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只有31人,剩下的老人由于没有完全满足政府托底的三个指标,就集中在这个归属社区的居家养老日托所。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一起聊天解闷,享受社区组织的各种文娱活动。不过,在这里接受服务的老人不像托底的老人一样完全免费。如果要在这里就餐,需要老人自己负担一部分费用。
老人:一百块钱,吃两餐两百块钱,菜也很好,你中午看一下我们黄鱼,肉,菜很好的,吃的胖胖的,很开心的。
这位77岁的应华庭老人说,来这儿的大部分老人都是空巢或者独居老人,即使自己生活能自理,也都愿意选择在这里和老邻居一起吃饭休息。
民政局许局长:我们在跟老年人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觉,他就是一种孤独,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的。他没人交流,子女又不在身边,那么像这种情况下,怎么样让老年人走出来,在社区进了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。
当年最早策划居家养老模式的民政局许局长说,这种政府和老年人共同购买的服务叫作走出来。 走出来的模式其实比政府购买服务走进去的模式更普遍适用于老人。
走进去,走出来,这两种形式构成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全局。从这项服务当中,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角色:有作为服务对象的老人,有出劳务的服务员,有出资金的政府等等等等。那么如果按照这个服务链条的话,服务员是不是就成为归属政府的吃公粮的公务员呢?这项服务的直接管理者是不是就是政府呢?其实还不是。这里头还有一个我们未提及的机构,一个很重要的组织,一个非营利组织,在海曙区,它的名字叫作:居家养老服务社。它才是真正连接这项服务三端的桥梁和纽带。它的出现,才使这项服务模式真正形成。那么,这个名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社的非营利组织,究竟在这项服务模式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?